会务研讨

探索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路径

发布日期:2021-08-04 09:49   作者:民建    来源:民建绵阳市委    【字体: 】   阅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项庞大而长久的系统工程要落到实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识和积极参与,这就为统一战线提供了可作为的舞台,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赓续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良历史传统,能够最充分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一、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有作为

近年来,统一战线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探索出多形式、见实效的服务模式和成功经验,给予了乡村振兴巨大的助推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大有作为:

(一)凝聚共识,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氛围。“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涌现出许多新兴社会力量,统一战线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挖掘和整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形成最大公约数、汇聚正能量。一是汇集新的社会阶层资源。打造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新媒体和网络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开展活动、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提供指导和帮助,促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间、企业之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经济职能部门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让新阶层联谊会企业能够实现信息联通、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更好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起来、力量汇聚起来、作用发挥出来。二是激活非公有制经济活力。针对目前非公经济统战对象思想多元化、社交网络化、群体年轻化等新情况,巩固和拓展工商联直接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进一步搭建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家沟通交流平台,广泛收集非公人士信息、主动上门调研走访、定期开展联谊座谈会,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最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三是凝聚新乡贤智慧。将乡贤人才编入统战视野中,建立新乡贤座谈会等乡贤联谊组织,整合乡贤力量,进而接纳新乡贤在外创造的财富及企业实体、吸纳的人才团队,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四是做好“同心”思想引领。通过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等主题教育活动,在统一战线成员中大力宣传和阐释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从全局角度深刻认识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作用和责任担当,激发把乡村振兴作为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共同情感,从而增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随之产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党外人士联系各自不同的群体,代表各自群体的利益,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商对话机制,畅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利益诉求和政治表达的渠道,在第一时间反映各自群体的愿望与诉求,统筹协调好“上下左右”各种利益关系,寻找到相关利益主体在乡村共生中的交互点,有效的理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情绪,减少社会摩擦和碰撞,使社会矛盾及时得到化解和缓和,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健推进构建共建共享、和谐安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筑巢引凤,内引外联,助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根本,统一战线引导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以及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百企帮百村”以及邀请商会投资考察、举办招商引资推荐会等活动,发挥非公有制企业机制灵活、资金雄厚的优势,致力于乡村产业的优化、协调和完善,激发乡村的市场活力。一是带动产业化发展。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引领,采取“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纵向引导种养加、产供销农产品产业链融合,横向引导农旅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等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提高科技含量。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自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经营活动中“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及营销环节电子商务等智慧农业,依托非公经济主体数字化服务平台,新的社会阶层线上活动,带动线上销售,推进农村数字化发展。三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创收。另一方面积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优先安排农民到企业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在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项目投资资金的同时捐赠大量帮扶资金。

(三)整合资源,激活潜力,改善民生事业。统一战线根据统战成员专业特长,整合医疗、教育、法律、旅游、农业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或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志愿者组成乡村振兴服务团,定期赴乡村一线开展智力服务和扶贫活动,建立常态化智力服务乡村发展的机制。一是文化下乡。组织统一战线文艺人才深入乡村开展慰问演出;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举办摄影书画展,以文化艺术的视角宣传乡土风情;开展特色乡土文化骨干人才培训,帮助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医疗下乡。组织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为村民提供免费医疗咨询服务及义诊;对症送药,为村民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宣传疾病知识,提高村民健康意识。三是技术下乡。协助部门建立包括高校教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多元化的智力支持团队,采取办短期培训班、农民夜校建立培训体系,为村庄提供后学历教育,培育“土专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和指导,解答技术难题,为贫困村带来前沿先进新技术,改良传统技艺;选聘农村中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林)技推广能手”、新型职业农民为技术带头人,向村级延伸,促进科技真正下乡。

(四)淳化乡风,涵养文明,促进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逐渐由传统的封闭稳定转向要建设“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谐乡村,统一战线在助推乡村治理中积极探索村(社区)统战工作的机制和有效方式,发挥着协调平衡本地村民和“外来村民”的利益诉求等新问题的作用。一是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自治。将本村道德模范人物、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纳入统战对象,通过新乡贤理事会、议事会,发挥新乡贤亲缘、人缘、地缘等各种优势,协调解决农村邻里纠纷,增强村民矛盾自我化解能力,建构乡村自治文化空间。二是倡导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组织律师顾问团送法进村,强化农村法治宣传,科普法律知识,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村民们知法、懂法、守法,积极引导农民用法治的思维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建立每个村配备驻村律师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法治化水平。三是树立美德风尚,弘扬德治教化。依托道德模范协会“文明进村”活动,开展道德宣讲;联系高校创建新时代文明文化实践与传播基地,开设道德讲堂,阐发本土道德价值;挖掘本土道德资源,涵养村民道德戒律,重构村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边界,复兴乡村道德共同体。

(五)出谋划策,建言监督,提供决策参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多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科学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尤为重要,统一战线成员有的长期从事农村研究工作或者工作在农村,对农村情况十分了解,充分发挥这些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渠道优势,将第一手资料转化成科学决策资源,能有效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统一战线积极搭建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调研、大献策”活动,组织各界党外人士,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寻找乡村发展适合模式等不同侧重点深入乡村实地调查,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统一战线严格有效的民主监督,统一战线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有关项目和对其进行中期保障和后期跟踪、监督和持续指导,对乡村振兴的有关重大决策和重要决策进行监督,帮助地方发现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决策失误。如四川乐山民建与地方扶贫开发局签署《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合作备忘录》,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及时向乐山市扶贫开发局反馈监督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脱贫攻坚中的监督作用。

二、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统一战线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联动机制薄弱、激励保障不足、服务模式不够精细化等现实困境,制约了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效能。

(一)联动机制薄弱。部分乡村地区缺乏相对稳定的统战联络员,对乡村统战成员信息挖掘不足,信息数据,导致统战对象数据更新不及时,不精确。

(二)激励保障不足。一是缺乏稳定长期的工作经费保障。部分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要自行承担“送科技下乡”的相关费用,开展服务活动难以为继。二是队伍动力有待激发。如相关推广人员考核评价不配套,科技推广人员服务基层与三农的工作量未列入绩效考核,更无配套奖励措施,不能有效调动科技推广骨干下沉到基层一线从事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三)服务模式不够精细化。部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中缺乏特色优势及地域适应性,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也快速发展,存在着农业产业发展盲目的规模化情况。

三、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措施

当前正值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巩固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果,探索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化路径,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细化联动机制,优化基层体系。一方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在村一级配备相对稳定的兼职统战专干和统战工作联络员(民宗协理员),分析基层统战领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准确了解各地区各行业统一战线成员思想和工作生活情况,实行跟踪服务。另一方面按照“统筹支配、动态管理”的原则,形成以“统战之家+统战委员+统战联络员+统战重点代表人士”为构架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网格为基础、村为基本单元,摸清统战对象基数底数,形成民族、宗教、民主党派、非公经济、归侨侨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对象的统战资源细化分类档案,实现对统战对象的精准动态管理。

(二)加强激励机制,做好服务保障。不断深化服务,提供更加集成、精准、优质的保障,探索让乡村振兴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水平高”的有效路径和工作模式。一是健全政策经费配套,将相关下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健全人才队伍培育,保障乡村人才的发展需求,学习机会,拓宽乡村人才的视野、保障人才的自由。三是保障乡村人才的发展,如服务一定年限后乡村人才有去大城市发展甚至离开乡村的自由,让乡村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和调动主观能动性。四是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对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等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继续优化“政企”环境,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五是支持企业家开展企业互访,就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企业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从民营企业中遴选出一批由高管组成的“特聘村官”,指导“特聘村”产业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家身份认同,让新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更加坚定自觉与党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三)结合区域特色,发挥特色帮扶。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突出界别特色,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化、精准化和精细化。精致规划,在精准扶贫活动的基础上,将土地、生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与企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规划乡村发展方向。精美打造,精心布局村庄、产业、商贸等片区做好片区村庄环境整体设计,活化利用乡村当地古建筑,充分挖掘乡村闲置资源,提升乡村颜值。精选产业,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或开展特色养种植产业,培育提升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

(四)加大宣传表彰,加强经验交流。一是深入挖掘和报道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事例,培树典型,发挥宣传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统战成员进行表彰奖励,切实增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荣誉感和获得感。三是加大对特色有成效的乡村振兴模式经验的推广,扩大成效。

(作者系乐山民建会员易奥斯)